首 页 公司概况 企业文化 新闻中心 产品展示 售后服务 员工园地 在线交流 招聘信息 联系方式
    站内搜索 关键字:
 

企业文化

 
 

企业文化渊源

基本理念

制度文化

企业文化故事
家庭文化
传统文化
 
传统文化>> 首页 > 企业文化 > 传统文化  

 

说儒


 

说儒,你说,我说,他说,一朝一代、一朝一代、重来复去地说了两千五百年。什么是儒?先秦儒学,汉儒人学,魏晋道儒,隋唐儒学,程朱理学,陆王心学……子曰: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”儒,儒道,儒教也。学派不同,便是法门的不同,如同佛教中的禅宗、净土、华严、密宗、律宗等等。

 儒也是教。有教无类。

 儒教为春秋时孔子所创,但孔子一生从没有说过他是儒教。正如世界上其他宗教一样,释迦牟尼在世之时,没有说过他是佛教,老子从没有说过他是道教,耶稣也没有说过他是基督教。他们生前只是在说道讲法,后世之人把他们都归入了宗教。有了宗教,就有了形式,于是佛有了庙宇,道有了道观,西方教有了教堂,儒也有了学堂,圣人们也就成为了令后人世代敬仰的佛、道、神。

 儒也是道,道儒一体,故有孔子向老子问道、孔孟之道一说。孔子比老子为龙,老子喻孔子为凤,自此中国便龙凤呈祥。儒在表面的层次上讲,是在规范人道的,告诉人什么是“中庸”,什么是人应该信守的“仁义礼智信”等。这些传统的精神文化内涵,形成了几千年来华夏民族的魂魄之精,使中华儒者数千年一以贯之“贫贱不能移,富贵不能淫,威武不能屈”,“处盛世而不忘形,处乱世而不丧志”,坚挺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。

 孔子在世之时,正是周室微,《礼》、《乐》废,《诗》、《书》缺,道法颓废,人心不古,古文化传统和好品德丧失殆尽,孔子觉得需要传承文化、拯救人心,于是他晚年开始办私学,亲自整理《六经》,即《易》、《书》、《诗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春秋》,确立“仁、忠君尊王、中庸、道、祭鬼神、畏天命”等思想原则,述而不作,乐而不淫,并以仁德贯穿始终,把上古文化整理、传承下来。孔子承上启下,明道救世,留下为后世之用的文化,开两千五百年煌煌大道,是为圣人。圣人者,至善至美之人也。这也正应了“物极必反”之理,每当世道败坏、道德低下、人心腐败之时,必有真圣人降世来拯救人心,从而拯救这个世界。

《论语》是孔子不在世之后,由他的弟子(及再传弟子)整理的一部记录孔子与其弟子的谈话记录的书,这和《佛经》的形成和形式也极为相像,都是由后世形成。由于失去了当时谈话的特殊环境,已无法准确地反映出其内在之含义。便是如此,也已极大地恩泽、慧济了后世、后人,孔子也因此由人而神,传下半神文化二千五百年于世。

 从普通的意义上看,儒学是教化普通人的,规定普通人应该遵守的道德伦理规范。“仁义礼智信”,是儒家教人立世的标准。仁,即道德之境界,是儒学思想的核心。古往今来,仁与义总是连一起,故有“仁义”之说。义有义气之义,微言大义之义,仁义道德之义,道德基础之上的“义”,才谓大义、真义。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,以仁为本。那么,怎样才能达到仁呢?孔子说:“克己复礼为仁”。礼,规范,规矩,即要人去怎样做的范式。俗话说,没有规矩不成方圆。礼,是使人具备道德、达到“仁人”的手段和方法,就是“守道”的具体做法,按照“礼”去做,不断地附合“仁”的更高标准,最后成仁,达到内圣而外王。这让我想起了佛教的戒,戒律,施迦牟尼觉者真正给后人留下的就是戒律,是叫人不去做、不能做哪些事情。守戒,就是遵法,就能修成。佛教的戒,儒教的礼,都是让人不断地提高境界、最后达到至高境界的办法,做一个有道德的人,做圣人,做伟大的觉者。

“复礼”的办法就是“克己”。克制自己,用忍,以“忍”近道,正心修身,轻利淡欲,做一个“忍人”,最后达到“仁人”。“仁者,人也”,“仁者,爱人”,“泛爱众,而亲人”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宽容别人,博爱,克制自己以“达礼”。“三纲五常”、“三从四德”,“忠孝节义”、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”的道德规范,便都是“礼”的具体表现。孔子曰:“不学礼,无以立。”就是说,一个人不去学礼,不去遵守那些道德礼仪规范,你就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。所以,后世有半部《论语》打天下之说。

 中庸,是儒家修行的最高标准,是儒之大道的本源,本性所在。子曰:“中庸其至矣乎!”《中庸》曰:“中者也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《三字经》说:“中不偏,庸不移”,这是对的。当代之人把“中庸”者说成了是“老好人”、“和稀泥”,真是一大荒谬。荒天下之大谬也!中庸是一个座标的中心、零点,无极生太极之处,是四方“上下左右”生焉的根本。不偏不倚,不移不动,真理大道永恒不变,这就是中庸。孔子说:“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时而中。”“君子中庸,小人反中庸”。君子坚持永恒不变的真理,而小人则反对真理,随时随地变来变去,伪言多变,为一己之私。

 儒是道,修真理大道。儒道一家,这从《大学》中可以明显地看到。《大学》曰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大道,在于彰显像日月一样光明正大、美好的道德,使人从做一个好人做起,改变自己,去恶向善,成为一个全新的有道德境界之人,并且要不断地努力,一直做到成为一个至善至美的人,达到最完善的境界。止、定、静、安、虑、得,是儒教修行提高过程中所达到的不同境界所呈现出的不同状态,每前一境界都是达到后一境界的必要前提,如同佛教的“戒定慧”一样。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”格物,致知,从天地万物中悟道,具大智慧,必然所有的意念都是真念,心自中正,身自然清净,便能齐家、治国、明明德于天下,成为至善至美的圣人!修身正心,出世可以悟道;正心修身,入世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。正心,修身,儒道,中庸之道也。

 大道三千六百法门,儒一道矣!



  友情链接
文礼书院官网  王财贵读经教育推广中心  中国铁路工程建设网 
版权所有:北京曦鸣威机械设备有限责任公司
联系地址:北京市房山区良乡良官大街58A-1159号(良乡工业基地) 邮政编码:100071
您是本站第1位访问者 技术支持:恩惠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