祭祀是人们对祖先、神明等崇拜对象所行的礼仪,这种礼仪千百年来在民间相沿成俗,谓之祭祀习俗。祭祀有官祭和民祭二类,民间祭祀分家祭、群祭和乡祭。
一,官祭。官祭是指有地方官员主持的祭奠仪式。根据民国版《松阳县志》记载,官祭有下列几例。现时皆废。
先农神农氏。在县城东门外“先农坛”祀先农厉山氏、左祀炎帝神农氏、右祀后稷氏。祭期为每年三月内亥日,午时,行耕作礼,由执事在前牵牛,知县亲手扶犁,以示躬耕力行。清光绪年间有刘姓邑人神农殿岗独资建造了神农殿,遂改坛祭为殿祭。
社稷。在县治西北三里许“社稷坛”祀县社之神、县稷之神。设主北向,左社右稷。岁以春秋二仲(二月、八月)上戊日,陈主而祭。
风云雷雨之神。在县治西南二里“风云雷雨山川坛”祀风云雷雨之神。左祀山川之神,右祀城隍之神。岁以春秋二仲(二月、八月)上丁第三日,陈主而祭。
鬼神。在县治北门外三里“厉坛”祀鬼神。每岁清明、中元、十月朔(初一),先期二日由知县以告于城隍,至期导城隍于坛旁,无祀,鬼神列于坛下受祭。
孔圣。“文庙”又称为“孔庙”,建在县治东南百步,正中为“大成殿”祀至圣先师孔子。孔子名丘,字仲尼,春秋时期鲁国人,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,儒家学派的创始人。中国古代从国家到各级地方政府都设立“文庙”,起到崇德、报本、教化作用。在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同时,还附祭复圣颜子、宗圣曾子、述圣子思子、亚圣孟子四配。文庙祭祀仪式十分隆重,民国五年每县特设孔庙奉祀官一员,松阳县议会公举高焕然为松阳孔庙奉祀官专司其职。据民国版《松阳县志》载,“祀典之举,每岁用春秋仲月上丁日行释奠礼。前期一日,行省牲礼”,正礼日承祭、分献、陪祭各官起止俱行三跪九叩首礼。“崇圣祠”正殿中位供奉孔子的五世祖(肇圣王)、高祖(裕圣王)、曾祖(诒圣王)、祖父(昌圣王)、父亲(启圣王),同文庙致祭。
关帝。“武庙”建在县治西南官塘铺之外,清咸丰八年被毁。后改在“武庙”西的“关帝庙”祀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关圣大帝。岁以春秋仲月取吉日及五月十三日三期,修其祀事,礼同文庙。又在“关帝庙”后的“三公祠”祀关帝三代,清咸丰年间晋封关帝曾祖父、祖父、父亲三代王爵。岁以春秋二仲取吉日及五月十三日,同前殿致祭。关帝名关羽,字云长,三国时期蜀汉大将,昭烈帝刘备的结义兄弟,关云长单刀护嫂,过五关,斩六将,脍炙人口,无人不知,世人尊称为“关公”、“关老爷”。关公去世后,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,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重要对象,松阳县城内东南西北四门都有关公庙宇,还有把关公当作武曲星与文昌公一起的“文武庙”,关公神像随处可见。县城中弄“汤兰公所”的主体是“关圣宮”,主祀关公。还有“太保庙”、“善应堂”都供有关公神像。民间有五月十三日为“关老爷磨刀日”的说法,常有磨刀水下落成雨。
关岳。松阳县城民国八年在原武庙旧址重建“关岳庙”,与民族英雄岳飞合祀。岁以春分、秋分节气后第一戊日,由次于知县的文武官员敬祭。县治南门“天后宫”之左也有“关岳庙”。
二,家祭。
祭祖先。一般设龛或香炉于厅堂,岁时节日(辞年八节)延续不断奉祀之。近祖忌日多另加“拜忌”,远祖久了、多了,便省了“拜忌”和拜节,改为年间“春分”、“秋分”祭祀,俗称“春秋二祭”。祭祖先也有墓祭的,民间祭祖扫墓,多在新正、清明、冬至举行。七月半为鬼节,又称为“盂兰盆节”,多在野外烧“三十六香”、“纸斛”,祭祀孤魂野鬼。
祭天地父母。设香炉于大门顶,每年时节、每年正月初九、每月初一、十五祭祀。民间有“正月初九天地生(天公生)”之谓,民间旧俗,这一天人们备办祭品拜天公(天地父母),并告诫孩子们漱牙水、洗脸水不可倒落地上、沟里,应倒桶里,待次日才倒掉,否则被视为对“天公”,对“天地父母”不敬,恐遭天谴。这一天,民间不宰牲畜,诚感天地好生之德也。
祭佛祖,又称北极玄天真武上帝。民俗多以其“香火”及插其令旗于大门顶,同“天地父母”炉一起,每年时节、每月初一、十五祭祀之。佛乃宗教之一类,僧尼不祀神,但老百姓自古神佛不分,且相延不断。
祭太阳公。民间有“三月十九太阳公生”之谓,是日中午,妇女们把祭品摆在天井或门外日头下,焚香拜日头。
祭土地公。土地公又称伯爷、伯爷公,民间有“三月廿九伯爷生”之谓。旧俗多设炉于门后墙脚跟,每年三月廿九及每月初二、十六,定期奉拜,祭物不拘,饭菜牲品果饼等均可。相传,历史上伯爷原名叫伯益,是远古时期帝尧、帝舜、夏禹三代之贤人,是掌管山川原野和湖泽的虞宦。伯益先后教民造耕地、耕种、砌石垒土盖顶造房子,造福于民。后来,民众深感其恩,一致尊奉他为大地之神,到处建庙供伯益神像以奉祀,祈求他保佑合境平安、六畜兴旺、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这一风俗一直相沿下来。久而久之,人们渐渐把伯益叫成“伯爷”,把“伯益公”呼为“伯爷公”。就因为人们奉伯益为土地之神,故所到创基立业之处,都必先建造“伯爷庙”、“伯爷宫”奉祀之,以祈基业兴隆,乃至人们建房造屋,也要先设“伯爷炉”,日日供奉,直至工程完工谢土。而“伯爷宫”一般都建得简陋低矮,概为人们纪念远古时初创建的房屋皆属简陋的缘故。祭拜时每焚香五支,焚化纸锭五分,意奉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五土伯爷也。凡是老板的,拜毕祭品用以宴请伙计、员工、亲友等。
祭五谷母。民间有“六月十五、十月十五五谷母生”之谓,旧俗多在饭桌墙上挂五谷母像(神农像),每年农历六月十五、十月十五及喜庆时祭拜之。民间之称“五谷母”,一说是神农氏,一说是五谷之神。农民用米筒装满白米,贴一圈红纸便算是“五谷母”炉,也有挂“五谷母”像的,进行祭拜,祭品多为米面做成,有如梭子形的名“尖担”,有箩形的称“谷箩”,有谷穗形叫“谷穗”,连同三牲祭品摆在“饭桌”上敬拜。
祭招财爷,又称财神爷。民间商家商户,不论生意大小,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及每月初一、十五有奉拜招财爷(财神爷)之俗。民间传说“招财爷”(财神爷)为范蠡,跟随“卧薪尝胆”的越王勾践在吴国做了3年人质,帮助越王灭了吴国后,觉得越王可共患难而不可同欢乐,遂弃官经商,自号“陶朱公”。生意点到必赚,极为兴隆,故有“五湖寄迹陶朱业”之名句。后人遂敬为财神,称其为财神爷、招财爷,凡做生意者多设置“财神爷”、“招财爷”神案,定期祭拜。尤其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,更是大办“三牲”或“五牲”礼品,焚香顶礼膜拜,以祈求生意大赚发财。拜毕,全部祭品宴请店员、工友、重点顾客及亲友,故也称“牙祭”,此俗又缘于宴席越丰盛,请的人越多,生意会越兴隆的传说。民间也有奉赵公明、子贡和关公为财神爷的。
祭床脚婆。床脚婆,又称阿婆,民间有“七月初七阿婆生”之谓,旧俗多供奉“饭碗头”(把干饭盛在碗中且盛得满满的)、鱼肉蛋、蔬菜及纸钱、纸制婆衣。相传古时有一妇女很会看顾调教孩子,一皇子出世后久时日夜啼哭,众大臣及御医均束手无策,此妇女上京一试,皇太子一到她手中就不啼哭了,病好了,皇帝龙颜大悦于七月初七御驾亲临欲加封于她。正在喂护皇子的她不知皇帝驾临,一时慌乱,情急之下钻进眠床底下,昏了过去,待到皇帝知晓,可怜她已气绝身亡。皇帝深为痛惜,尊称她为“阿婆”,民间则俗称“眠床脚婆”,奉为护养孩子之神,把七月初七阿婆上天这一天称为阿婆成神的生日。凡是生育小孩的家庭都设阿婆炉于眠床脚下予以供奉,直到家里最小的孩子15岁出花园(成人仪式)时,才祭拜送别阿婆炉,不再供奉床脚婆。七月初七是传统的“小人节”。松阳民间也有七月初七清晨祭拜七姑星的习俗,七姑星“七正八歪九斜十落”,到了农历七月天亮时,在天空正中位置。而到了十月天亮时,七姑星刚好下山。松阳民间还有七月初七到“夫人庙”为孩童“上茶”的习俗,故此日多有携带孩童到夫人庙祭拜。
祭灶神。灶神,俗称“镬灶老爷”,又称为“顺民公”(九天司命公或司命帝君)。民间有“十二月二十四顺民公生”之谓,旧俗多在每年农历这一天及岁时节日祭拜之,其神位多设于灶台墙壁上或烟囱旁。传说灶神司百姓善恶,禽畜兴衰,能消灾添福等。故人们除定期祭拜之外,平时每有好吃的东西,都先置其炉前奉拜。民间传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汇报人间善恶各事,各家各户要备办祭品奉拜送行,正月初四灶神落天,人们一早备拜迎神归位,祈望灶神“上天奏善事,下地降吉祥”。
三,群祭。
民间旧俗分散群祭的对象,一般是设于户外庙宇中的神明,如观音菩萨、关公帝君、天后圣母、夫人娘娘、平水禹王、胡公大帝、玄天上帝、唐葛周三元帅等,祭祀时间多在初一、十五,岁时节日,之时成群结队去敬神礼佛。民间平时不定时奉拜,多是许愿的、还愿的、有求的等等。民国版《松阳县志》载:“俗多信鬼崇神”,“松俗好神,故于神庙、寺观向多施舍”,以致境内神庙寺观,随处可见。县城及其附近,有望松禅院、治平禅寺、净梵寺、三元宮、金钟庙、万寿宮、药王庙、东琳宮、善应堂、白鹤殿(一在西屏山,一在横山顶)、丽阳行宮、云岩逍遥观、白龙瑞现夫人庙、洞阳观、延庆寺、吕祖庙(秀峰观)、白云庵等寺庙。
群祭也是一种行业的集体祭祀活动。神农氏是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,尝百药,治百病,药业界奉神农氏为药王,建“药王庙”祀之。西屏药王庙每年祭祀活动有:四月廿八药王诞辰,四月廿七、廿八两日举行庙会,另外于二月初二祭祀土地公,中元节祭祀地官,七月廿二祭祀财神。道士奉北极玄天真武上帝为祖师,建“广济堂”祀之。县内道士组织有“祖师会”,会址广济堂,每年三月初三真武祖师诞辰和九月初三作为会期,举行祭祀等活动。兰溪、汤溪的布业和药业商人在清嘉庆年间建造“关圣宮”祀奉关圣帝君,又称为“汤兰公所”成为兰溪、汤溪的布业和药业商人经商聚会、洽谈业务的场所。除了春秋二仲取吉日及五月十三日三期外,每年正月初五上供祭拜,以求财运亨通。
群祭还包括祠堂的宗族祭祀活动。祠堂的宗族祭祀活动大同小异,每年清明、冬至两祭。除了扫墓,祠堂祭祖也至为隆重。祠堂拥有专人管理“忌辰田”,以田租收入维持祭祀活动经费,每年的重要节气都有严格的祭祀活动。冬至祭祖时,族内男丁要聚齐吃“祀神饭”。大姓宗族由于男丁多,祠堂小,也有用年龄大小加以限制,但对取得功名的人备加优待,每年过年祭祖后祠堂分发“丁肉”(给族内每名男丁的肉)时,除每人一份外,凡考中秀才、廪生、贡生、举人等功名的,都递加增发以示奖励。七月半是“鬼节”,每个祠堂都要请道士做道场,超度孤魂野鬼,俗称“念七月半”。县城内有各姓38个祠堂,东门10个,南门8个,西门10个,北门10个,从七月十二至十六众祠堂热热闹闹打太平醮,道士们从这个祠堂跳到那个祠堂,忙得不亦乐乎。故有“七月半,烂道士”之说,意为再无用的道士也派上了用场。
四,乡祭。民间旧俗乡祭,一般指乡里合境集中举行的祭祀礼俗,有社祭和游神赛会。
社祭。松阳乡村多庙宇,稍大的村庄几乎都有寺、庙、观、庵、宮、殿各种名目的佛殿。“社宮”无处不在,社公老爷随处可见。县城有三十六社,东门9社,南门12社,西门9社,北门6社。乡村里稍大的村庄也是村村有“社宮”,乡村村头村尾都有古松、古樟、古枫之类郁郁葱葱的风水树,“社宮”就建在此风水宝地上。“社”本是土地之神,《左传·昭二十九年》曰:“共工氏有子曰句龙,为后土,……后土为社”。在原始社会的农耕时代,人们对土地十分崇拜,每年都举行祭祀土地之神的活动,祭礼社神的日子叫“社日”。一年两次,春天举行时叫“春社”,秋天举行时叫“秋社”。春社祈谷,祈求社神赐福、五谷丰登。秋社报神,在丰收之后,报告社神丰收喜讯,答谢社神。
春社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,秋社为立秋后第五个戊日。“社日”这一天,人们聚集在社庙,摆上丰富的食品供奉社神,有社酒、社肉、社饭、社面、社糕等,在祭祀完毕后,把食物给大家分享。社酒,社祭用的酒,相传饮社酒可以治疗耳聋,所以大家都不醉不归。社肉,社祭时用的肉,也称为“福肉”,祭神完毕后分割给参加社祭的每一户人家,人们认为能够分到社肉是受到神的恩赐。所以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《社肉》一诗中写到:“醉归怀余肉,沾遗遍诸孙。”他把肉带回家,分给子孙们,让全家老少都能感受到神的恩惠。
迎神赛会。迎神赛会历来是传统风俗活动,城隍会、太保会在《庙会习俗》一节专述,时过境迁,此种迎神赛会已经少见,本文以高亭迎神赛会和竹溪摆祭例举。
高亭迎神赛会。玉岩镇高亭村迎神赛会由来已久,高亭村地处松阳、遂昌、龙泉三县交界,村民信奉“钟山古寺”中的4座神祗:五谷佛、徐候大王、平水禹王、唐葛周三元帅(做成一尊神像),每年农历六月卯日举办迎神赛会。前一天道士法师开始做法事,请神,洒净,迎神,当天早上六点钟左右“乡傩”出殿。乡傩又称为“普使”,由两个人同时演出,穿青、红长衫大袖,腰挂响铃,左手执汗巾,右手执白纸扇,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。普使归殿后,神像开始升殿,以“两响炮”鸣放为信号,由16名壮汉抬着寺中4尊佛像伴着唢呐声绕村四周出巡。出巡时有开路先锋,唢呐吹奏,鸣锣开道队伍中有佩带各种兵器的卫士,有高举围牌的,每家每户都有人手举彩旗加入到游行队伍中。在佛快要到神坛的时候,四尊佛像要进行赛跑,看谁跑的快,谁的运气就最旺,家庭老小平安吉祥,本地叫“列老佛”。当日整个村庄洋溢着一派热闹气象,沉浸在烟花弥漫、炮竹轰鸣之中。下午,傀儡戏演出是高亭村迎神赛会仪式中的重头,戏台正面贴着一幅大红对联:时逢癸卯日祈风调雨顺,节届大小暑迎圣驾出游,横披:同乐生平。在请神游完全村后,便要将神抬至戏台前看戏。这时,戏班后台也要奏一段锣鼓以示迎接,并且在小戏台上用4个木偶装扮成4尊佛像坐于正中间,以清香一柱祭之。紧接着便是上演“下马戏”(意即神下马看戏),台下除了本村的男女老幼外,还有从外村赶来观看的村民,把看台挤得水泄不通,看得津津有味,乐在其中。“下马戏”结束需以同样的队伍规模送神还庙。
小竹溪“摆祭”。小竹溪村在县城南10余公里,小竹溪的摆祭每年一次,时间一天,日期从农历正月十四至正月底间择一黄道吉日举行。“摆祭”,也称为“排祭”、“拜祭”,全村各户祭品排成长龙进行祭祀。祭祀当日全村以户为单位,不分贵贱贫富,家家户户都在同一条村主要村道上,摆出八仙桌(方桌),一户一桌或二户拼一桌,摆上家中的鸡鸭鱼肉、糕点水果等丰盛祭品,并点上蜡烛和香火,供祭“徐候大王”。用于摆祭的桌子多达100多张,前后相连,酷似长龙,很是气派。上午七时许陆续摆出各家的桌子和祭品,点上蜡烛,八时多村民们敲锣打鼓,锦旗招展,到离村庄约2公里的墨口殿恭请“大王”,进村时鞭炮相迎,村民点香燃纸,叩首拜迎。“大王”安坐排祭长队之头,接受村民的祭祀,一整天,每家香火、燃烛相继不断。排祭之尾,有“道士”做道场,吟经诵法,为全村每位村民祈福祈安。下午三时许收起香烛,拿出香纸进行集中焚烧,从摆祭最后一桌开始放鞭炮,一桌接一桌撤离自己的祭品和祭桌,顿时鞭炮声震耳欲聋,硝烟弥漫整个村庄。最后摆祭剩下一桌,“大王”掉头观看“送灯”活动。夜幕降临时,全村男女老少各提灯笼在村道上等候,时辰到时,随着鞭炮、锣鼓、锦旗,自觉形成一条长长的“火龙”,沿着村道缓缓而行,将“大王”送至庙殿。然后息灭灯笼烛光,各自返回。当地村民更多的把“摆祭”叫作“送灯”,“大王”从庙殿里请进村,经过一天的供奉,晚上全村人打着灯笼“送”回殿中,所以村民叫“送灯”。
大竹溪的摆祭活动和小竹溪摆祭相似,每年从正月的十五开始至十六结束。大竹溪的摆祭分“坦”,较零星分散,祭品各家各户精细制作,各具特色,让人看了赞叹不已。